Email Alert  RSS

2025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8
  

  • 全选
    |
    低空经济
  • 于海涛, 曾凡毅, 朱致华, 刘晓东
    航天控制. 2025, 43(5):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飞行器在不同本体参数偏差与环境干扰下的姿态精确稳定控制难题,提出一种融合小世界脉冲神经网络(SW-SNN)的强化学习姿态控制方法。构建了具有小世界拓扑特性的脉冲神经网络作为控制器核心,并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算法设计了增强型Actor-Critic框架;通过时空反向传播算法更新SW-SNN参数,实现了策略的在线优化与离线评估的协同机制;进一步设计Lyapunov稳定性奖励机制,动态优化系统能量函数以增强渐近稳定性,并引入姿态角跟踪误差速度平滑性及连续惩罚项,建立稳定性约束与控制精度的联合优化框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展现出快速动态响应,高控制性能以及强鲁棒性。在阶跃响应条件下,控制系统调节时间缩短至0.32 s,稳态误差低于0.001°;即便在气动力矩系数偏差为50%且惯性参数偏差为25%的极端条件下,控制系统依然保持稳定;设计的Lyapunov稳定性奖励机制使系统吸引域范围得到有效扩展,确保了控制系统在更大操作范围内的鲁棒稳定性能。

  • 陈炜, 周嘉星, 高登巍, 邓钊
    航天控制. 2025, 43(5): 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避免传统建模方法存在的额外计算负担,本文采用六维参数扭量对四旋翼无人机进行位姿一体化描述,实现位姿紧凑参数化,建立无奇异、无冗余的动力学模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融合双曲正切滑模面与双曲余弦切换项的新型控制器,通过LaSalle不变集原理严格证明闭环系统全局渐近稳定性。最后基于Links-RT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方案在动态性能、扰动抑制及实时性方面均有提升,验证了其工程可行性。

  • 陈榆豪, 周嘉星, 高登巍, 邓钊
    航天控制. 2025, 43(5):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除冰无人机系统在风场扰动和除冰碰撞下的位姿耦合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扭量理论的除冰无人机位姿一体化粒子群优化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建立了包含风场扰动与碰撞冲击的除冰无人机动力学模型,通过扭量理论实现了除冰无人机系统位置与姿态运动的统一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适应增益调节机制协调位姿控制,在扭量框架下实现了位姿一体化控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风扰和碰撞耦合的复杂工况下显著提升了轨迹跟踪精度和位姿抗扰能力。

  • 路展, 任彦, 翁凯, 师成龙, 张博文, 胡远卓
    航天控制. 2025, 43(5):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一类带有通信延时的一般线性多飞行器系统一致性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考虑控制器与执行器之间、控制器与传感器之间和相邻飞行器之间通信延时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通信延时进行补偿;其次为了节约资源、减少飞行器之间通信频率和控制更新频率,结合模型预测控制和事件触发原理,通过差分方程构造动态项,提出了动态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在该控制算法作用下,飞行器在带有通信延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一致性,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并且与周期触发相比,该算法触发频率降低了76.4%,与静态事件触发相比,该算法触发频率降低了31.4%,有效节约了系统的通信和计算资源。

  • 蔡忻怡, 刘翼, 张恩齐, 陈新庄
    航天控制. 2025, 43(5):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固定翼无人机在区域覆盖监视任务中存在的动态探测特性与传统方法适配性不足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多机协同联合探测概率模型的优化部署策略。针对两机盘旋飞行并立协同覆盖监视,考虑无人机对目标的空间探测概率和时间监视占比,以最大化有效覆盖区的内接矩形为目标,设计了迭代优化算法求解两机最优部署参数。进而扩展至多机协同覆盖监视场景,设计了正方形网格化无人机部署方案。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强效区覆盖,当空间探测概率为90%、探测时间间隔小于40 s时,可使有效监测区域面积提升80.8%,执行区域覆盖监视的无人机数目减少60%。

  • 制导、导航与控制
  • 龚梦琳, 龙嘉腾, 刘晓东, 路坤锋
    航天控制. 2025, 43(5):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速变外形飞行器在动态变形过程中引发的气动-变形-控制多重耦合问题,建立了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推导了气动力矩耦合度矩阵,并对滚转、偏航及俯仰三通道的耦合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攻角、马赫数及变形量对耦合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针对本仿真算例,俯仰通道受变形影响最为显著,且随变形量增大呈非线性增长;滚转通道耦合程度中等,受攻角与马赫数共同作用,在低攻角及高马赫数条件下耦合效应增强;偏航通道姿态角间耦合度较弱,可在控制设计中适当忽略。此外,舵偏角耦合分析表明,滚转、侧滑通道解耦合,俯仰操纵耦合度较小,变形量对操纵耦合无显著影响。本文研究成果为高速变外形飞行器的解耦控制设计与飞行稳定性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

  • 孙国兵, 孙琪, 郭剑豪
    航天控制. 2025, 43(5):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飞行器在结构扰动、气动参数变化及外部环境干扰下控制性能易退化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与传统PID控制器的混合控制方法。以PID控制器提供初始稳定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学习策略实现飞行控制器的在线自适应调节,构建以飞行器为对象的非线性动力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典型高度阶跃控制任务中,该方法将系统响应时间缩短了62.8%,超调量与稳态误差变化均控制在1%以内,即使在参数上下浮动20%的复杂条件下仍保持高精度控制。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本研究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优,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和价值。

  • 张飞, 徐超, 丁秀峰, 胡存明, 桂亮
    航天控制. 2025, 43(5):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载荷余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与力矩观测器的双回路主动减载控制方法。力矩回路通过结构观测器获取干扰力矩,形成控制摆角补偿量,可有效减小姿态跟踪偏差;力回路通过结构观测器获取干扰力,形成姿态补偿角,可有效减小速度偏差和攻角。该方法改善了传统加表反馈对平稳风的减载效果,保留了对切变风的减载能力,同时提升了对标称弹道的跟踪效果。仿真结果证明,姿态跟踪偏差及速度偏差显著减小,减载效果可达20%,可有效提升发射概率。

  • 马奥家, 高伟荣, 吴瑕, 魏才盛
    航天控制. 2025, 43(5): 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航天器编队飞行问题,考虑模型不确定性以及外界扰动的存在,提出了一种结合自抗扰与预设性能控制的分布式编队跟踪控制方案。首先,基于自抗扰控制原理,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不确定性和外界扰动进行估计和补偿;其次,采用预设性能理论设计保性能控制器,使得多航天器系统能够形成并保持期望的编队构型,同时具有固定时间收敛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闭环受控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对比仿真,验证所设计算法在暂态以及稳态性能上的优越性。

  • 杨晓飞, 吴云洁, 刘晓东, 马飞
    航天控制. 2025, 43(5):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具有输入时延的多飞行器提出一种分布式预设性能协同制导律。设计一种新的连续型预设性能方法以提高制导性能,同时保证系统误差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结合连续型预设性能方法和有限时间控制理论,分别设计沿视线方向和视线法向的协同制导律,实现多飞行器同时打击静止目标。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协同制导律的多飞行器能够以预设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命中静止目标。

  • 航天软件
  • 钱航, 何信华
    航天控制. 2025, 43(5):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套满足型号软件要求通用、能够快速计算和支撑功能丰富的运载火箭弹道规划系统设计方法。该系统由规划计算、综合管理、综合分析、规划数据库和可视化等5个模块构成。通过架构设计与算法优化,解决了运载火箭弹道规划中计算效率、通用性及决策协同的关键矛盾,为高密度发射任务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测试、发射与控制
  • 刘剑, 褚婧言, 庞贺, 叶宇晖, 杨喆, 石佳
    航天控制. 2025, 43(5):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运载火箭自动化测试以及航天软件研制周期短、质量要求高等要求,设计了一种采用配置文件的运载火箭测发控系统自动化测试方法。将测发控系统软件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抽象出可重用的人机交互、数据通信、流程驱动、数据判读和日志记录等5个模块,流程驱动模块负责驱动自身和各独立模块按照各自的配置文件运转工作,在提高系统自动化测试能力的同时,提高软件的重用率和降低软件设计复杂度,从而保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加快研制进度。